汽车三大“安全”引两会关注
2022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历年来,汽车业都是两会代表们关注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种新出现的挑战和问题也亟待解决。那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声音中,哪些方向将会为汽车产业的稳健发展护航呢? 方向一:芯片安全 2020年至今,芯片供应短缺的问题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汽车业的心头之痛。工厂停产、交付延期、销量下滑、功能减配、车价上涨……芯片短缺带来的连锁反应已传导至整个汽车产业链。据相关机构统计的数据,缺芯造成的全球汽车减产已经突破千万量级。 “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虽然已在逐步缓解,但相对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和排产计划来看,目前仍然还有一定的缺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指出。他透露,工信部将采取三大举措保障芯片的供应,分别是加强供需对接、加大生产协同、提升供给能力。 实际上,芯片短缺深层折射的是供应链的安全问题。目前,中国在部分高精尖技术上仍存在“卡脖子”的现象,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而这也成为智能汽车时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提出,随着今后智能网联汽车的加速发展,对车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因此他建议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进车规级、大算力芯片的国产化能力,支持国内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发展。 这一问题同样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重视。为了保障芯片的平稳供应,他建议引导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华投资,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应急储备机制。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打击投机行为,调控原材料价格无序上涨。 解决缺芯之困同样出现在了全国人大代表、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的建议中。它认为,在全球“缺芯”背景下,要举国家之力推动解决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对此,张兴海建议,从国家部委层面下设汽车芯片主管部门,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此外,还应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加快推动“芯片上车”。 方向二:动力电池安全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车市最大的亮点,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在新能源的浪潮下,蔚来、理想、小鹏、五菱宏光、广汽埃安等中国品牌快速崛起。受益于此,去年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超过44%,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红大紫,也意味着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据韩国新兴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提升到1400GWh,缺口将扩大到约40%。而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核心稀缺材料的价格也飙升,严重依赖进口,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这些资源进行强力管控。这也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疾呼,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 而深受原材料涨价之苦的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同样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推动锂资源保供稳价。他表示:“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当然,除了原材料的供应安全外,动力电池自身的热失控自燃问题也频频发生,给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带来了阴影。去年收购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格力电器,也希望重建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建议,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避免劣质废旧锂电池大规模流入市场。 方向三:智能网联汽车安全 当前,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正在提速,汽车已经成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移动智能终端,中国在这一赛道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智能化带来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用户数据和隐私的泄露、自动驾驶事故的频发……这些问题,都给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挑战。 如何破解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指出,当前,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具体条款缺失,不利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应用和规模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市场等资源,加速产业生态建设,发展与安全缺一不可。”为此,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速行业合作,打破数据壁垒等。 而国内软件安全方面的标杆企业360,也指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360车联网安全实验室统计,国内25家车企的53款在售智能网联汽车中,360公司共计发现漏洞1600余个。为此,全国政协委员、360创始人周鸿祎建议借鉴汽车物理碰撞测试的手段,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空间碰撞测试”长效机制,强制要求在我国销售的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数字空间碰撞测试”。同时,他还建议汽车行业尽快搭建一套以汽车安全大脑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态势感知体系。 而在自动驾驶的规制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建议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机器驾驶人”定义,强制智能驾驶汽车安装黑匣子,将智能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保险纳入强制保险的范围,明晰智能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等,从而为自动驾驶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