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 你怎么看?
如果说这年头,女人驾驶宇宙飞船、女人驾驶战斗机还能算是新闻,那么女人驾驶汽车则已经毫无新闻价值可言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会了开车、行驶在路上。 根据上海市车辆管理局的统计,目前持有上海驾照的司机有400万人,其中女司机占据相当比例,而在北京300万驾车者中,女司机的比例也已经达到了1/4。 本人作为一个女司机,来探讨一下司机的性别话题,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王治明 白羊女 新闻晨报环境新闻部记者。 司机:男女确实有别 关于“女司机”,同事小覃是这么说的——开车,仿佛是被默认为男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或很快习得的技术,而对于女人来说则是“可会可不会”的加分项目。 开车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司机的性别往往被固化为男性,因此当我们探讨“女司机”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司机这个名词一旦被加上一个“女”字,立即变得内容丰富起来了呢? 路上,当你看到一个女司机,是不是会对这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打个折扣?相当于车辆被贴上了“实习”的标志呢? 学车,女学员对师傅来说,是不是更难教?胆子更小,动作更慢,考试通不过的更多呢? 找路,在没有导航仪的日子里,女司机是不是天生方向感就不如男司机呢?有“路盲症”的女司机是不是比有“路怒症”的女司机多得多呢? 信心,旁人的不放心,也使女司机的自信心大大降低,越是没信心,越是会在关键时候产生犹豫和迟疑,过度紧张是不是会和疏忽一样容易产生事故呢? 但是—— 打车,如果你乘到了女司机的TAXI,是不是觉得更加放心和舒心,车子干净一点,态度温和一点呢? 聚餐,如果酒桌上有“自家女司机”,是不是就能放心地喝上几杯呢? 长途,如果有同行的女司机,是不是就能交替开车,彼此都能适当休息一下呢? 宽容,当一个老司机看到前方有一辆慢吞吞的“占道车”,正加快油门超上前去摇下车窗准备骂骂咧咧的时候,一看是个女司机,算了,不跟她吵了。马路上,对女司机犯的错误是不是会更加宽容一些呢? 我观察和了解了一些身边女司机,发现很多女司机只会开车。什么叫“只会开车”呢?就是除了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等基本功能,对汽车其他的功能了解很少。仪表盘上所有的显示未必都能看懂;仪表盘旁所有的按键未必都知道功能;不会换备胎;对于加油、保养、洗车方面的事情全让家里的男司机代劳。不得不承认啊,“全能”的女司机确实不多。 虽说都是女司机,但每个女司机都是不一样的,本文所提及的女司机都是和本人一样的非职业司机,本文所涉及的女司机故事绝无虚构,如有雷同,也非偶然。 美国:考驾照不用去驾校 表格中的王司机就是本人,既然是“我·晨报”,就要从“我”说起。虽说拿到驾照已经7年了,但我是实际驾龄只有3年的“老”司机。 刚拿到中国驾照就去了美国。美国可能是世界上女性驾车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新车买主中有49%为女性,女性影响着80%的家庭购车决策,相当一部分的美国女性还承担着驾车接送孩子的“家庭校车”任务。 女性司机所占比例越高的地方,驾车行为的性别属性反而越低。在美国考驾照和中国有所不同。很多人都不是在驾校学习驾车技术的,家长往往是孩子的驾驶老师,符合法定驾车年龄的人在学习了几十页的交通规则后,就能随时去参加当地的交规考试,比较容易通过。随后只要开着自己的车前往考试地,考官坐在副驾驶位上,根据指示在实际道路上开一圈,考官认为通过则能够领取驾照了。路考绝对不会有“单边桥”、“绕铁饼(连续通过固定障碍物)”、“限宽门”等高难度技术项目。个人认为,只要你能在上海的道路上平安行车,就具备了在地球上大部分城市道路驾车的能力。因此我相信我们上海女司机的驾车水平还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在美国乡村开车,感触最深的是秩序——行人优先的原则,与有没有红绿灯和人行道是无关的,只要有行人要过马路,汽车一定远远就减速停下,让行人先走。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驾驶员一定都自觉执行横向与纵向轮流行驶的原则,没有争先恐后。在学校上学和放学的高峰时间,以及人流比较集中的重大活动中,也很少看到交通警察的身影,往往都是志愿者在疏导车流指挥交通。在大家都遵守秩序的道路上,无疑降低了驾车的难度、减少了驾车的压力。 上海:关键是要“稳、准、狠” 刚回到上海的时候,我是没有勇气开车上路的,一下子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不足以应对这复杂的路况。但是,开车就是做熟练工,越是不练功,武功越是废,终于在某天被迫重新上路了。在这个城市里,“稳、准、狠”——速度要稳、方向要准、变道要狠,已经成为衡量司机水准的重要标准,而女司机更是要学得和男司机一样彪悍,才能在这滚滚车流中开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然而让人神经高度紧张的交通状况一定不是良性的。 如何才能让这行车的环境使得女司机多一分自信,男司机多一分从容,在路上的人多些安全呢?这个话题好像已经离“女司机”的主题跑远了。 |